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石书兵发布时间:2017-10-10浏览次数:257

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学(0901

                  Crop Science

(一)学科简介

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发掘创新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种子标准化;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基因型和环境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等角度阐明并揭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等学科方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作物遗传育种学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等。

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一级博士授权点是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方向组成。2003年新疆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授权点获批,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2007年获批作物学一级博士授权点,并设立了作物耕作栽培学科方向。2011年,作物遗传育种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重点围绕新疆棉花、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高产、优质、抗逆等关键问题,开展新品种培育理论及技术研究;高产、高效栽培及种植制度研究和安全生产研究。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以作物分子育种基础研究、作物高产高效理论研究、作物安全生产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拥有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和自治区重点学科等依托平台。2016年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学(高原学科)重点学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厚实的作物科学知识,熟悉作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科学前沿,在作物学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经历,能胜任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推广及管理等方面高层次工作的人才。具体包括:在已有的作物学知识基础上,对学习领域所涉及的重要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具有敏锐的科学思辨和分析能力,能跟踪学科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的创新;对学科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通过论文研究工作在本学科理论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淡薄名利、投身农业科学的奉献精神,具有吃苦耐劳,为新疆乃至全国三农服务的决心。

(三)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鼓励以自学为主,学习方式可以是课堂学习,也可以按教师指定的文献进行自学,但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者,可给予学分;教师可视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试考查方法,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授课完毕后都要通过考核。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任课教师选定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专题报告和读书报告等形式,也可以采用上述形式相结合的形式。

2、研究生培养实行以导师为主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入学后,以导师为主,建立指导小组,共同全程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包括课程选择和论文工作过程。

3、研究生应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研究生课程讨论,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以开拓视野,增进知识,锻炼表达能力。

研究生还必须通过提交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等书面材料,以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提高科技写作水平,培养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塑造产学研结合的思维模式。提交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各种考核和评奖的依据。

(四)学习年限

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含硕士在读时间)学制为5年。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修业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方向

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本学科方向现已形成了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和基因型的关系,探讨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与抗(耐)非生物胁迫生产的理论、技术和适宜的栽培调控措施,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2)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制度: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新疆干旱绿洲农业资源特点,以建立高效绿洲农作制度为中心,重点开展区域农业资源生产潜力、优化区域布局、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为新疆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技术支撑。

2. 作物遗传育种:利用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现代种业科学等相关技术与方法,以新疆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种质资源的创制、鉴定及其利用,开展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等遗传机理的研究,目前该学科方向已经形成比较的3个研究方向,即农作物高产、优质遗传机理研究、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作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

1)农作物高产、优质遗传机理研究:运用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育种学、生理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揭示农作物高产、优质的遗传变异规律,通过分子育种技术探讨高产、优质等性状改良的原理和技术,

2)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运用测序技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作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手段,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基因水平的分子改良。

3)作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农作物抗旱、抗寒、抗病等的分子机制,通过揭示各抗逆相关基因功能,阐释作物抗逆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基因克隆获QTL定位等研究,奠定作物分子标记和辅助选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的基础。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普博士总学分要求为19学分,包括课程学习12学分和必修环节7学分。

硕博连读总学分要求为27学分,包括课程学习20学分和必修环节7学分。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不少于12个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不少于10个学分,公共课和学科平台课的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入学后第1学期内完成,硕博连读学生总学分要求为20学分,学位课学分16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确定硕博连读后1学年内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确认后,按博士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课程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可获得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课

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秋季

考试

普博生必修

硕博连读必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秋季

考试

硕博连读必修

3

博士生第一外国语

48

3

秋季

考试

普博生必修

4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20

4

秋季

考试

硕博连读必修

5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16

1

秋季

考查

普博生必修

硕博连读必修

学科平台课程

6

作物科学研究进展

32

2

秋季

考查

 

7

细胞生物学

32

2

秋季

考试

硕博连读必修

8

高级生物统计学

32

2

秋季

考试

专业1方向课

9

作物高产高效研究进展

32

2

秋季

考查

 

10

有害生物治理及其研究进展

32

2

秋季

考查

 

11

高级农作学

32

2

秋季

考查

硕博连读必修

12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32

2

春季

考查

专业2方向课

13

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32

2

秋季

考查

 

14

现代遗传学

32

2

秋季

考查

硕博连读必修

15

高级作物育种学

32

2

春季

考查

限选课

16

作物学seminar

16

1

秋季

考查

 

17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6

1

秋季

考查

 

18

作物耕作栽培研究进展

16

1

秋季

考查

 

选修课

19

高级农作学

32

2

春季

考查

 

20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32

2

秋季

考查

 

21

作物栽培生理

16

1

秋季

考查

 

22

现代遗传学

32

2

秋季

考查

 

23

高级作物育种学

32

2

春季

考查

 

24

遗传分析技术

16

1

春季

考查

 

25

分子生物学

48

3

秋季

考试

 

26

高级生物化学

32

2

秋季

考试

 

注:选修课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自行选择

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要求及说明:

1)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要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博士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部分。其中:政治理论课1门,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设定;外语可以选择博士生第一外国语(由外语学院授课)。

3)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以考试方式为主。

2. 培养环节(7学分)

1)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指导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

课程学习计划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制定,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确定资格一个月后完成)。

论文工作计划一般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安排、进行方式、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和完成期限等。

以同等学力和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研究生,至少应补修本学科硕士阶段主干课程3门。如果指定的课程已经在我校修过,可以按规定申请免修。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在中期考核前完成。

培养计划一式二份,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一份交所在学院存入研究生培养档案,一份由导师留存。

2)文献阅读(1学分)

为了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文献阅读的数量要求学术期刊论文应该在200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到50%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3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至少应撰写5篇读书报告,每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学院备案。

对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类研究选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专利文献的查询,并要求选题查新,以确保拟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3)开题报告(2学分)

在完成主要课程学习,在实质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之前,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形成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研究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8000字左右,可以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在作物学领域的理论意义或在提升作物生产技术方面实践意义;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预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

普通博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博连读生在第4学期(分流审核前)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公开进行,由二级学科成立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正高职称专家(其中至少2位博士生导师)组成,成员名单须在开题前由所在一级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核批准。开题评定小组对博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案、报告的规范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开题报告应召集有关老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开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开题。

4)中期考核(2学分)

中期考核的目的是监督博士研究生回顾和总结研究进展、综合能力训练情况,及时了解和帮助博士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和专业学术能力发展。考核内容包括:(1)论文中期进展情况,包括研究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研究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及预算、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等;(2)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完成情况,包括检查博士生是否已完成了课程学习及资格考试、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教学实践培养环节。普通博士生在第5学期、硕博连读生在第6学期(博士阶段第3学期)进行中期考核。

5)预答辩

在毕业答辩2个月前,博士研究生应完成论文撰写,并向校研究生处提出申请,参加博士研究生毕业预答辩。博士研究生论文须要至少3位以上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预答辩,提出整改意见并指出是否能参加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6)学术研讨与实践活动(2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2次国内外学术交流(包括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外短期访学或中外联合项目等),并进行交流;同时应参加10次以上本学科研讨会、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 其中至少3次为学生本人做学术报告。

实践活动具体指教学实践,主要是为了训练博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能力。教学实践的内容可以包括:讲授本科或硕士课程的部分章节或组织讨论;指导实习、实验;承担辅导、答疑及批改作业等助教工作。

上述活动登记表、学术报告文稿和学术交流论文,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农学院备案。

(七)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成果、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大模块,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研究内容部分分为几个章节,每章节包含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和讨论部分,其中讨论部分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应明确指出本章节的创新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遵循科学求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异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中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该标注厂家和出厂年份等信息。

3)行文格式。论文格式应符合《新疆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印制与编写格式规定》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和《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等规定。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重要试验材料要给出相关标准的学术名称。图表清晰,图表标题及其指标等文字信息,均应同时用中文和外文标注。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在答辩前进行盲审。盲审专家为非本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相同或相近领域专家,由3名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组成。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在收到盲审意见后,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论文质量。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学位论文须要通过5位以上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和毕业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是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术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研究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论文正式稿件,报送学校研究生处并存档。

2.质量要求

2.1 文献综述质量要求

为了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博士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文献阅读的数量要求,学术期刊论文应该在200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到50%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6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论文总篇幅的30%右,可以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

2.2 论文正文质量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体现较高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博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要有创新性的结论或观点。论文正文字数8万字以上,其中本人的研究工作要占篇幅的70%以上,综述等引言部分不能超过30%的篇幅。

      (2)研究内容要有较高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可靠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不少于150篇。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的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3.创新性要求(体现在学术思想、方法、技术等方面)

    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提升改进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作充分的仿真研究和可能的前瞻性研究,要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突破;应用研究论文要完成实验室或田间试验论证,要求在技术上或工程上有所创新。博士授予单位要采取措施鼓励博士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生挑战科学前沿问题。

    (八)学位申请

    学位申请者在完成本学科的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满足学位申请条件,可以申请博士学位。

    学位申请具体条件按照本学位点《学位授予标准》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且同时符合该学位点学位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以获得博士毕业证及农学博士学位证。若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但未达到该学位点学位授予条件者,只能获得博士毕业证。若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经学校批准后,可获得博士结业证书。

    编写人员:曲延英  石书兵  陈全家  徐文修  张巨松  耿洪伟  马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