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课程代码:231080021
课程类别:拓展教育
学时/学分:40/2(其中理论26学时,实验14学时)
需预修课程: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适用专业:适用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是研究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有害生物的科学,是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包括病害生物防治、害虫生物防治两部分。病害生物防治部分主要介绍病害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防治原理和措施、生防微生物的种类、抑病土、生防制剂的种类与加工过程,生物防治国内外研究发展历史与存在问题等基础问题。介绍了土传病害、地上部分病害及采后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各类病害生物防治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害虫生物防治部分主要介绍了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害虫生物防治的的途径和方法,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和使用技术等。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入生物防治近年研究应用的热点和前沿,新的生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实践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植物病原拮抗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抗菌活性测定,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观察,昆虫病原微生物的显微观察等实验内容。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了解生物防治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掌握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及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方法;熟悉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来源,抑病土的概念及机制,了解各类病害的生防技术及应用;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的策略,掌握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概念、种类,能够识别常见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掌握天敌昆虫的引进、繁殖与应用方法,掌握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常见类群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制定安全的防治策略,分析和解决植物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主要与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第4、5和6条相对应。本课程对应于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毕业生掌握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生物防治技术和应用等农业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培养的达成目标;培养学生生物防治研究及应用的试验设计、试验实施,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掘及应用生防资源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害虫生物防治概述(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害虫综合防治的策略与治理;
2.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内容;
3.害虫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
4.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1.掌握害虫综合防治的概念、策略;
2.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内容;
3.了解害虫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
4.理解性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内容。
难点: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寄生性天敌昆虫概述;
2.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识别与利用;
3.寄生性双翅目昆虫的识别与利用;
4.其他寄生性昆虫。
教学要求:
本章着重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定义、特点,以及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识别。
本章重点、难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
第三章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概念及主要习性;
2.捕食性天敌昆虫类群的识别与利用;
3.其它捕食性动物的识别与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概念,能够识别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
2.掌握常见的几种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类别;
3.了解捕食性动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地位,了解常见的几种捕食性动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
第四章 天敌昆虫的保护、引进与繁殖(讲课1 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天敌昆虫的保护;
2.天敌昆虫的引进与繁殖。
教学要求:
1.掌握天敌昆虫保护的措施;
2.理解天敌昆虫引进的原则,掌握几种常见天敌昆虫的繁殖方法和田间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天敌昆虫的保护措施。
难点:天敌昆虫的引进原则。
第五章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源农药的概念、特点及作用原理;
2.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源农药的概念、特点,理解植物源农药的作用原理;
2.了解植物源农药的历史及开发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植物源农药的作用原理。
第六章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利用(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疾病的流行概念;
2.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
3.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4.昆虫病毒的利用;
5.昆虫病原线虫及原生动物的利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疾病流行的概念,掌握几种常见的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的类型及应用;
2.了解昆虫病原线虫的利用原理。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的类型。
第七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绪论(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2.生防制剂的概念;
3.国内外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及面临的问题。
教学要求:
1.理解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3.掌握生防制剂的概念及种类;
4.了解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生物防治的概念;生物防治的优缺点;生防制剂的概念、种类划分。
第八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讲课3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内容:
1.抗生作用概念及机制;
2.重寄生作用概念及防治原理;
3.竞争作用,营养竞争和位点竞争;
4.捕食作用;
5.交互保护;
6.诱导抗病性;
7.其他机制。
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理解抗生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及含义。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抗生作用及测定指标;重寄生作用及原理;竞争作用及实例;交互保护作用及抗病机制;诱导抗病性及机制。
难点:抗生作用的测定;交互保护和诱导抗病性的区别;生物诱导因子在生防中风险性。
第九章 生防微生物(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内容:
1.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关系;
2.生防细菌及应用;
3.生防放线菌及应用;
4.生防真菌及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2.掌握重要生防细菌的种属;主要生防作用机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应用实例;
3.掌握重要生防放线菌的种属;主要生防作用机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应用实例;
4.掌握重要生防菌的种属;主要生防作用机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应用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根际微生物、叶(气)围微生物、内生微生物年的概念及其生态分布;假单胞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重要生防细菌的特点、生防机制;链霉菌属等重要生防放线菌的特点、生防机制;木霉属、寡雄腐霉等重要生防真菌的特点、生防机制的概念及其生防机制。
难点:根际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生防机制;芽孢杆菌在病害生防中的优势;植物内生菌分离;木霉在病害生防中的优势。
第十章 抑病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抑病土、导病土的定义及特性;
2.抑病土的作用机制;
3.抑病土的利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抑病土、导病土的特性;
2.理解抑病土的抑病机制;
3.了解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抑病土防治植物病害的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抑病土的判别;抑病土的筛选;抑病土作用机制的复杂性。
第十一章 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土传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2.土传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3.土传病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土传病害的特征;土传病害防治的复杂性及生物防治的优势;
2.掌握土传真菌病害的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3.掌握土传细菌病害的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4.了解土传病害生物防治存在主要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几种重要的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提高土传病害生防效果的有效措施。
第十二章 地上部病害及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安排学生自学,提交课程论文)
教学内容:
1.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
2.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3.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地上部病害的的发生特点、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2.果蔬采后病害发生特征、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几种重要的植物地上部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应用进展。
第十三章 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食线虫真菌;
2.食线虫细菌;
3.其他线虫病害的生防因子;
4.防治线虫病害的微生物农药。
教学要求:
1.掌握线虫病害生防的重要真菌生防因子;
2.掌握线虫病害生防的重要细菌生防因子;
3.掌握线虫病害生防的捕食性线虫、土壤动物、植物、病毒等生防因子;
4.防治线虫病害的微生物农药的应用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
捕食性真菌、兼性寄生真菌、产毒真菌等主要食线虫真菌的种类;巴氏杆菌、芽孢杆菌等等主要食线虫细菌的种类;线虫病害生防因子的生防机制;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应用进展。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实验成绩(参与情况+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标准书号:ISBN :978-7-109-12037-2。
参考书目:
1.《害虫生物防治》,林乃铨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 978-7-030-27183-9。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黄云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 703-0-28291-4。